首页

优美之家破解

时间:2025-05-28 05:35:55 作者:4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.1% 浏览量:93955

播种、摘玉米、养蚕……暑假期间,不少大学生化身农活儿小能手,顶着烈日酷暑下地劳动,帮家人分担辛苦,体验收获的喜悦。受访者供图

割稻谷、拔花生、掰玉米、除野草、晒粮食……

  暑假期间,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,除了能看到大学生晒旅游,晒三下乡、夏令营的各类视频,也有不少大学生晒自己放假返乡后,在田地里劳作的趣闻和感受。

 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,愿意干农活儿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少。但依然有部分出生在农村的00后大学生,利用暑假时间分担家人的辛劳,体验收获的喜悦,在广袤的田野里来一场与自然的对话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近日在广西、山东、云南等多地采访了部分“流自己汗吃自己饭,自己事情自己干”的大学生,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。

  自己多做一点,家人就能少辛苦一点

  “一放假,爸妈就会催我回去收玉米、种玉米。”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的谭心心(化名)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上学,对于暑假,她又爱又恨,因为家里总是有干不完的农活儿等着她。

  每天清晨六七点,谭心心就被叫起来煮一家人的早餐,吃完饭便随父母下地干活。七八月正值夏令三伏,谭心心和家人要赶着收玉米、搬玉米回家、割玉米秆、除野草、清理干净田块,才能顺利地播种下一季的玉米。“这些日子不是在室外顶着烈日抢收抢种,就是淋着雨、摸黑抢收抢种,忙到天黑收工回家,休息一会儿还要喂家畜、煮饭做菜,这时眼皮都在打架了。”

  “每次暑假后开学,同学都会很惊讶:你怎么晒得那么黑!”谭心心说,虽然务农的生活又热又累又困,但作为家中长女,自己能多做一点,父母就能少辛苦一点。

  广西大学农学院本科生黄燕飞很小的时候,她的父母就离开老家百色靖西果乐乡亮卜村,外出务工,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。

  黄燕飞对土地的感情很复杂。儿童时期,她跟着爷爷奶奶下地,抓虫子、拔草、种玉米……那时土地在她心里仿佛是一个乐园,带给她许多乐趣。去百色市上初中后,当看到别的同学家里不需要下地劳作也能生活富足时,她的心态开始转变,她对干农活儿感到反感:“下地很热很累,又挣不了多少钱,很讨厌爷爷喊我下地干活儿。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爷爷奶奶在不知不觉间老去,背影渐显佝偻,头发变得花白,黄燕飞也逐渐成熟起来:“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。”

  以前,可能需要家里人喊着、催促着下地,现在黄燕飞会主动询问爷爷是不是需要帮忙,劳作中也会担负起较重的活计。在这个过程中,她时常为能够帮家人分担辛苦而感到高兴。

  8月5日凌晨4点,天还未亮,云南财经职业学院的大一学生曾韵希(化名)早早钻出了被窝,揉着惺忪的睡眼,走进了沙沙作响的大棚。这是她家里的蚕房,养殖约20万只蚕。“经过了一晚上的消耗,前一天投喂的桑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,所以要早点起来,就算少睡一点,也不能让它们饿着。”曾韵希说,这些蚕是全家人的希望,白白的蚕丝换来了父母碗里的饭、自己包里的书。喂完蚕已是7点半,这时无论刮风下雨,都要出门去田里摘桑叶,摘完回来继续喂蚕、打药、拣出死蚕。如此往复,已是夜里10点。日复一日地喂蚕,这就是她的暑假。刚开始她受不了辛苦,想要去玩,但想到父母比自己做得还多得多,就咬牙坚持了下来。

  “每当看到蚕宝宝结出像棉花糖一样白白的蚕蛹,我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。” 曾韵希说。

  在土地上的付出,都能得到直接的回馈

  在南宁上大学的韦金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人,横州市多丘陵、平原,适宜农业种植。韦金秀家里有十亩地,农忙时,长辈忙不过来,家里的孩子也要下地帮忙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,每逢假期,韦金秀便跟着奶奶下地干活儿。

  上大学后,韦金秀也免不了下地劳作。暑假,家里给她安排的任务是拔除田地里的杂草。

  早上6点多起床,匆匆吃过饭,韦金秀带着工具,踏上前往田间的路途。玉米叶子上有毛刺,划在皮肤上,又疼又痒。为了避免划伤,韦金秀只能全身上下包裹严实。叶子层层叠叠,构成了一个半密闭空间,凉风吹不进来,又闷又热,蹲在地里拔了几分钟,身上的灰色防晒服完全被汗浸透,变成灰黑色。

  “一些杂草拔了放地里也没事,还能做肥料;一些杂草生命力顽强,需要堆起来,到时候扔在地头。”韦秀的识草能力是家人教的,一开始总分不清。跟着家人拔了几次,她就记住了。

  一边拔一边堆,草越堆越多,等到了地头,就是一摞,大概三四十厘米高。当疲劳感加剧之时,韦金秀停下了手中的活计,走到地头,找了一块干净的地方坐下,拧开瓶盖喝口水解渴。看着堆在一起的杂草,她心中生出一种满足感:“在土地上的付出,都能得到直接的回馈。”

  7月初,立春种下的玉米可以吃了。这些玉米是黄燕飞和爷爷奶奶亲手种下的。种植玉米时需要压薄膜保温,过几周还需要用木棍在薄膜上戳开一个个小洞,让玉米苗可以冒出来。玉米苗很嫩,需要控制手上的力度,力度太大可能就把玉米苗折断。这个工作需要全程弯腰完成,一整天下来黄燕飞感到极度疲劳,仿佛身体要散架,晚上沾床就能睡着。

  经过半年多阳光雨露的滋养,暑期返乡的黄燕飞正好可以赶上劳动果实的成熟时期。从地里新鲜采摘的玉米,扔进盛着清水的锅里煮几分钟,黄白相间的玉米棒在水里上下翻滚,整个房间都弥漫着玉米的清香味,一口啃下去,那种香甜鲜嫩的滋味,让黄燕飞回味无穷。

  一场与自然的对话

  山东艺术学院学生王政勋是姥爷带大的,从小他就跟着姥爷下地。今年暑假他刚放假回山东省郓城县休息了几天,就被姥爷喊来村里帮忙播种大豆。

  大豆是双子叶植物,破土能力弱。种太深,影响发芽率;太浅可能导致种子暴露于地表。“一指浅,二指深,三指闷。”这句简短的农谚,是千百年来农民们智慧与经验的结晶。每次播种前,王政勋的姥爷总要念上一遍。听姥爷念多了,王政勋也记住了,种大豆两指深的土壤最适合。

  农事非但关乎技艺,更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,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经验的累积。与种了几十年地的姥爷比,王政勋还是缺少经验。在姥爷的指导下,他试着推了几下耧车,但还是把握不了力度,不是太深,就是太浅。最后只能在耧前面拴了根麻绳,王政勋在前面拉,姥爷在后面握着耧车把手,精准调控着播种的深浅。

  播完一行,王政勋弯下腰,轻轻翻开土壤,用手比画了土里种子的深度,恰好两指。他不由得侧目看向姥爷,很是感慨:“农学是一本厚书,需要学的还有很多。不仅是知识,还有一种对土地的坚守。”

  姥爷居住的郓城县大力赵村,有不少年轻人都将田地出租外出谋生,但王政勋的姥爷却十几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侍弄土地。“人要吃饭,地总要有人去种。”这话王政勋曾听姥爷说过多次,但这次他的体会更深切了。

  黄燕飞所在的果乐乡亮卜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山路崎岖,无法用机械大规模劳作,更多地依靠人工,可是村里的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打工,剩下的大多是年纪大的老人。高中放假,黄燕飞走在回村的路上,看见地里劳作的身影,总是忍不住想:“未来,有没有可能用机器提升劳作的效率,让农业生产者可以用更少的辛劳换取更多的收益。”

  抱着这个想法,黄燕飞高考填报志愿时,选择了农学专业。在大学期间,黄燕飞接触到了不少智慧助农的案例,她也不断思考村里发展智慧农业的可能。

  近几年村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。为了能够让机器更好地进入田地帮助劳作,村里开始把一些偏远的山地铺平。虽然只是小面积进行,但是黄燕飞从中看到了希望。

  家乡始终是她心中最牵挂的地方,谈到未来的发展,黄燕飞还是想要回到村子里:“我想要报考大学生村官,让村里的现代化农业能进一步发展。”

 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侯善群 江畅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【编辑:刘阳禾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新疆兵团初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

  第七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国家关于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相关政策,负责本地区职业院校教材的规划、管理和协调,牵头制定本地区教材管理制度,指导监督市、县和职业院校课程教材工作。

检察机关依法分别对陈敏生、韦勇、陈健春、窦树龙提起公诉

一周的时间,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相互交流,系统学习了生命科学的知识,也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。虽然没有现成的科学教具,但张建涛还是给大家展示了变废为宝的科学实验。塑料瓶、橡皮筋、吸管,不起眼的材料,却让教室里沸腾了起来,还有的孩子,隔着门缝儿往里打望。

北京人艺京味儿年代大戏《永定门里》登台

多年的炊事员生涯,梅瑞廷已经记不清自己给队友们做过多少顿饭,也记不清培养出多少名优秀的炊事员。他先后完成大小保障800余次,其间获个人三等功2次、嘉奖6次。但在他看来,“金杯银杯都不如队友的口碑”。(完)

(新春走基层)巧手做花灯 红火闹元宵

国内高校也在积极投入脑机接口在康复领域的研究。今年早些时候,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立,其中提到“面向脑健康干预、脑疾病治疗与神经康复领域创新技术需求与挑战,神经科技前沿技术需要进一步的转化,促进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领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”。

2023年中秋国庆假第五天 西安铁路局加开旅客列车80列

面对长期存在的“四大考验”、“四种危险”,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,而是讳疾忌医,回避问题、掩盖问题、放任问题,那么问题就会由少变多、由小变大。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?在这篇重要文章中,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:“必须坚持真理、修正错误,始终顺乎潮流、顺应民心,发扬经验、吸取教训,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、朝着正确方向前进。”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